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元雜劇研究專題
Seminars on the Yuan Drama 
開課學期
112-2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中國文學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汪詩珮 
課號
CHIN7523 
課程識別碼
121 M1850 
班次
 
學分
3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二7,8,9(14:20~17:20) 
上課地點
博雅311 
備註
限碩士班以上
總人數上限:15人
外系人數限制:3人 
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蒙元時代為中國戲劇史上首次的黃金時代,元雜劇研究則是中國古典戲劇成果最豐碩的一項專題,對元雜劇的深入閱讀與瞭解,足以影響我們看待中國戲劇及劇場史的方式。這門課將介紹海內外元雜劇研究的重要論述,從前輩學者的奠基之作、開創之說,到「版本」視角如何打通研究脈絡,廣泛閱讀各面向的研究成果,包含歐美學者與日本學者的視角,以理解劇本文學解讀之奠基,最重要的是透過諸家論述,思考「問題意識」的產生與探究。綜論之,本課程帶領同學發掘元雜劇文本的研究徑路,討論不同的閱讀策略如何影響「文本的詮釋」與「劇場史的概念」,引領對中國戲劇及劇場研究方法的思索。 

課程目標
一、 對元雜劇版本、文本、研究等面向有所理解,引發討論。
二、 對中國古代戲劇的考證、詮釋及研究方法有所理解與辨析。
 
課程要求
事先閱讀研究論著與雜劇文本,上課主動進行討論。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另約時間 
指定閱讀
第一堂課發放課程大綱與指定閱讀 
參考書目
原典:
孟元老撰,鄧之誠注,《東京夢華錄注》(台北: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,1984)。
耐得翁《都城紀勝》、吳自牧《夢粱錄》,收入《東京夢華錄(外四種)》(北京:中華書局,1962)。
古本戲曲叢刊編輯委員會,《元刊雜劇三十種》,《古本戲曲叢刊四集》(上海:商務印書館,1958)。
鄭騫,《校訂元刊雜劇三十種》(台北:世界書局,1962)。
徐沁君,《新校元刊雜劇三十種》(北京:中華書局,1980)。
寧希元,《元刊雜劇三十種新校》(蘭州:蘭州大學出版社,1988)。
臧懋循,《元曲選》(石家莊:河北教育出版社,1994)。
孟稱舜,《古今名劇合選》,《古本戲曲叢刊四集》。
古本戲曲叢刊編輯委員會,《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》,《古本戲曲叢刊四集》。

研究論著:
么書儀,《元人雜劇與元代社會》(北京:北京大學出版社,1997)。
田仲一成,〈中國早期戲劇從孤魂祭祀裡產生的過程〉,《戲史辨》第二輯(北京:中國戲劇出版社,2001)。
吉川幸次郎著,鄭清茂譯,《元雜劇研究》(台北:藝文印書館,1977)。
宋耕,〈元雜劇改編與意識型態──兼談「宏觀文學史」的思考〉,《二十一世紀》網路版,總14期,2003.4。
李肖冰、黃天驥、袁鶴翔、夏寫時編,《中國戲劇起源》(上海:知識出版社,1990)。
季國平,《元雜劇發展史》(台北:文津,1993)。
青木正兒著,隋樹森譯,《元人雜劇序說》(台灣:長安出版社翻印,1981)。
威廉杜比,〈中國早期的戲劇和戲院〉,劉東主編,《歐洲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名家十年文選》(南京:江蘇人民出版社,1998)。
柯潤璞著,魏淑珠譯,《元雜劇的戲場藝術》(台北:巨流圖書公司,2001)。
洛地,〈「一正眾外」、「一角眾腳」──元曲雜劇為「正外制」論〉,《洛地戲曲論集》。
洛地,〈「戲曲」、「永嘉戲曲」的首見〉,《洛地戲曲論集》(台北:國家出版社,2006)。
洛地,〈關目為本,曲為本;掌記為本,正為本──元刊本中的「咱」、「了」及其「本」〉,《洛地戲曲論集》。
胡忌,《宋金雜劇考》(北京:中華書局,2008)。
苗懷明,《二十世紀戲曲文獻學述略》(北京:中華書局,2005)。
孫楷第,《元曲家考略》(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81)。
徐朔方,〈金元雜劇的再認識〉,《徐朔方集》(杭州:浙江古籍出版社,1993)。
康保成,〈戲曲術語「科」、「介」與北劇、南戲之儀式淵源〉,胡忌主編,《戲史辨》(北京:中國戲劇出版社,1999)。
康保成,〈20世紀的中國戲劇起源研究〉,胡忌、洛地主編,《戲史辨》第三輯(西雅圖:藝術與人文科學出版社,2002)。
陸林,〈戲劇思想的一代殿軍──夏庭芝《青樓集》〉,《元代戲劇學研究》(合肥:安徽文藝出版社,1999)。
黃仕忠,〈從森槐南、幸田露伴、笹川臨風到王國維──日本明治時期( 1869-1912)的中國戲曲研究考察〉,《戲劇研究》第四期,2009.6。
廖奔,《宋元戲曲文物與民俗》(北京:文化藝術出版社,1989)。
鄭振鐸,〈跋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〉,《鄭振鐸說俗文學》(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0)。
鄭騫,《景午叢編》(台北:台灣中華書局,1972)。
蕭啟慶,〈元代的儒戶:儒士地位演進史上的一章〉、〈王德毅等編「元人傳記資料索引」的評介〉,《元代史新探》(台北:新文豐,1983)。
David Hawkes著,梁欣榮譯,〈環繞幾本元雜劇的一些問題〉,王秋桂編,《中國文學論著譯叢》。
伊維德(W. L. Idema)著,宋耕譯,〈我們讀到的是「元」雜劇嗎──雜劇在明代宮廷的嬗變〉,《文藝研究》2001.3。
龍彼得(Piet van der Loon)著,王秋桂、蘇友貞譯,〈中國戲劇源於宗教儀典考〉,《中國文學論著譯叢》(台北:學生書局,1985)。
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出席及課堂討論 
10% 
 
2. 
課堂報告 
20% 
 
3. 
期末報告 
70% 
論文形式,字數下限為6000字(無上限)。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無資料